笔趣阁 www.biqubao.net,玉玺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尚书道。
裴相道,“河北河南都报了大雪的折子,他们两地的雪也格外的多,说是再这样下下去,怕要冻坏果木冻死庄稼。”
“这就耸人听闻了些。”陆国公站在廊下,伸手接了几粒冰雪,“从没听说过河南河北有冻死果木庄稼的事。倘是江南一带,倒有可能,江南地气暖,一旦大雪,那便是雪灾。河南河北地气不同,北方花果庄稼都更耐寒,便是冬天雪大些,天春一暖,万物复苏,庄稼也就没事了。”
卓御史道,“今冬雪大些无妨,就担心明春会不会雨大。”
礼部韦相经验丰富,“让那些报大雪的地方将各地十年前来的雨雪表呈上来吧,咱们看一看,也能多个防范。”
大家说一回话,时辰不早,且因年下,事务并不多,裴相做主,便早些散了。
马车里提早升起小薰笼,侍从备好温汤暖茶,若是腹中饥饿,车壁暗格中还有准备好的点心小食。
黎尚书却无暇这些享受,他甚至将关牢的车窗打开了一条小缝,风雪进入时,暖香的车窗里陡然多了一股寒意三分清明。
就是这种感觉。
舒服。
入冬连续几场大雪,街头都不若以往热闹喧嚣。马车咯吱咯吱的轧过路上积雪,晃晃悠悠的回到尚书府。
在老妻的服侍下,黎尚书换了家常棉服,坐在榻上,见老妻捧来手炉,黎尚书摆摆手,“不用这个,我还热的慌哪。”
“那我打发人给三郎送去。”黎夫人说的三郎是自家儿子,长子次子皆在外地为官,黎尚书留了小儿子在帝都府当差,也是在自己身边的意思。
见老妻唤来侍女一通吩咐,黎尚书问,“三郎还没回来?”
“他可比你忙。这些天帝都府轮翻的不是检查街上流民百姓屋舍,就是施粥放赈义诊赠药之事,哪天都得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才能回。”黎夫人说,“怎么今年这雪就这么大。”
“是啊,都这么说。”黎尚书道,“咱家也拿出五百银子,打发人买些粮米,捐到天祈寺,让天祈寺的和尚帮着赈济穷人。”
黎夫人与他大半辈子夫妻,知道丈夫这毛病,不信神不信佛的,就是施粥舍药的事才能想到天祈寺。黎夫人说,“与其捐给天祈寺,何不捐给静心庵。这些日子,三皇子妃、永安侯夫人时常去静心庵做善事,也捐了许多米粮。我也去静心庵瞧过,那里账目很清楚的。”
“怎么你们还认得?”黎尚书笑问。
“这有什么不认得的,静心庵可是帝都名庵,里面的师太很会讲经,人也心善。帝都这许多庵堂,都打着积德行善的名号,真正把善行到实处的可不多,静心庵算一家。”
“三皇子妃也常去?”
“当然啦。听人说三皇子妃每年把自己铺子织坊的一成红利拿出来,半成给慈恩会,半成给静心庵,都是用来做善事的。”黎夫人给丈夫倒了盏温水,说,“甭看有些没见识的总诟病三皇子妃出身低,做事真实在,也真心做事。”
黎夫人嘀嘀咕咕的跟丈夫念叨了许多女眷的事。黎尚书的神思一时又远了——
这次三殿下布防冯千户外宅,并没有提前知会他,一丝风声都未漏。
可以理解为是出自保密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保护,但往深一步想,未偿不是三殿下不信他。
所以,纵是自冯千户牵出魏家父子,彻查玄甲卫,黎尚书的心中也并没有太多欢喜。
在官场中驰骋大半生的黎尚书明白,是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了。
三殿下穆安之不是个非常重权力的人,这从一开始三殿下入刑部当差,独选了几件案子调查就能看出来。如果欲揽刑部大权,入手的不是查案,而应该是对刑部人手的掌控。
但,是龙不会总盘着。
三殿下不重权利,可随着三殿下一步步展现才干,获得认可,他并没有刻意收拢人心,但,人心已是情不自禁的转向于他。他并没有要控制刑部,如郑郎中这样的刑部干将已是愿意唯三殿下马首是瞻。
何况,三殿下身边华杜二人皆非等闲,华长史年迈,进取心寻常,那杜长史年轻俊才,要才干有才干,要心机有心机,杜长史是绝不会坐视三殿下安于刑部司这一隅之地的!
真的,是要做决断的时候了。
与三殿下一路,往后势必很难洗脱三皇子的印迹。
若有他意,刑部便是将要厮杀的战场。
因为,哪怕性情温和如黎尚书,也不愿看到刑部大权一丝一丝被皇子吞噬,更不能坐视自己逐渐变成一位空头尚书。
“哎,我跟你说的话你听到没?”黎夫人轻轻推了黎尚书一记,烛光下,一双年华老去却格外温和的眼睛里带着丝丝暖意,“你要没意思,我就把明儿买的粮这么分派了,一半给静心庵送去,一半给天祈寺送去。”
黎尚书颌首,“好。”
*
第二日,下午,刑部。
杜长史抱来半人高的卷宗,胡安黎连忙双手接过,稳稳的放在书桌畔新加的一张短桌上,“今天这么多,可见玄甲卫一案大有进展。”
“趁着节前,怎么也得审出个头绪来。”窗外雪花再起,杜长史这种四季不离折扇的潇洒人也搓搓手站在薰笼前烤火了,“今年这是怎么了,雪一场连着一场,前儿那场刚停,昨儿一宿今儿一天。”
“是啊。听说帝都府第三次往城隍庙拨了救济粮。”
两人正说着话,杜长史望向窗外的眼睛陡然眯起,他一拍胡安黎桌上的卷宗,向外一挑下巴,二人连忙迎了出去。
窗外,一身玄狐大裘的黎尚书撑着伞过来了。
黎尚书未至六旬,在内阁中,这是个正当年的年纪。这位尚书大人自来俭朴,身畔只带一个随从。
二人迎至廊下,黎尚书到廊下收了伞递给随从,一左一右扶住二人,“成天在一处,何需这般多礼。”
胡安黎打起红毡暖帘请黎尚书先行进屋,“大人是来找殿下的么?请大人先喝杯茶暖一暖,学生这就去通传。”
“有劳安黎了。”黎尚书性子温和,说句老实话,实不像刑部堂官儿。不过,这样好性子的上官,底下官员都受惠。即便如杜长史有些挑剔刻薄的性子,也觉着与这位大人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
“这么大冷的天,还劳大人亲自跑一趟,您有什么事,打发人过来说一声,我带暖轿过去接您才好。”
“殿下在衙门向来都是步行,我等更不敢托大。”黎尚书伸手在薰笼上烤了烤,杜长史道,“我劝好几遭了,我说这大冷的天,殿下出入就是坐轿,谁能说什么。殿下偏说轿子里气闷,怎么都不肯。我说殿下也太执拗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殿下的好处,不乐享受。”
两人略说几句话,胡安黎出来请黎尚书进去。
穆安之的屋子并不算暖和,里面陈设固然不简陋,却也绝称不上奢华。想到那日抄捡魏府时所见雕梁画栋、金玉摆设、古朴高雅、茅屋草舍,无不是无数金银堆。穆安之这里则透着一股坦荡的舒适。
花几上几盆天青色瓷花盅的娇白水仙伸展着叶脉,开的更好,屋中甜香袅袅。
小易捧上茶来,黎尚书道谢接了。
“大人冒雪前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穆安之问。
黎尚书看小易一眼,穆安之道,“小易你出去看看,折几枝梅花回来插瓶。”
小易躬身退下。
穆安之以为黎尚书是有什么机密事单独同他说,的确,也是机密事,只是,出乎穆安之意料。
因为,黎尚书放下茶盏,郑重起身,神色之肃穆,令穆安之心内发悬。继而,黎尚书自袖中取出一叠文书,几乎是庄严的放到穆安之面前。
穆安之取来看过,是数张黎尚书盖好大印的空白搜查令,穆安之真的懵了,他不解的看向黎尚书,黎尚书正色道,“刑部许多案件,需要临机而断。以后再有任何案情任何事件,臣与殿下一同担当!”
要说心中没有震动是假的,甚至,穆安之隐隐有一种明白什么却又不太明白的感觉。他的眼神露出疑惑与思索,黎尚书后退两步,对穆安之郑重一礼,恭敬退下。
站在窗前,穆安之望着黎尚书的背影渐渐走出院落,风雪一重又一重的落下,檐角、树梢、庭前、廊下……
偶尔不知哪里来的一阵朔风,吹动檐角六角铜铃,发出一阵阵清越悠远的铃声,铃铃,铃铃……
尚书道。
裴相道,“河北河南都报了大雪的折子,他们两地的雪也格外的多,说是再这样下下去,怕要冻坏果木冻死庄稼。”
“这就耸人听闻了些。”陆国公站在廊下,伸手接了几粒冰雪,“从没听说过河南河北有冻死果木庄稼的事。倘是江南一带,倒有可能,江南地气暖,一旦大雪,那便是雪灾。河南河北地气不同,北方花果庄稼都更耐寒,便是冬天雪大些,天春一暖,万物复苏,庄稼也就没事了。”
卓御史道,“今冬雪大些无妨,就担心明春会不会雨大。”
礼部韦相经验丰富,“让那些报大雪的地方将各地十年前来的雨雪表呈上来吧,咱们看一看,也能多个防范。”
大家说一回话,时辰不早,且因年下,事务并不多,裴相做主,便早些散了。
马车里提早升起小薰笼,侍从备好温汤暖茶,若是腹中饥饿,车壁暗格中还有准备好的点心小食。
黎尚书却无暇这些享受,他甚至将关牢的车窗打开了一条小缝,风雪进入时,暖香的车窗里陡然多了一股寒意三分清明。
就是这种感觉。
舒服。
入冬连续几场大雪,街头都不若以往热闹喧嚣。马车咯吱咯吱的轧过路上积雪,晃晃悠悠的回到尚书府。
在老妻的服侍下,黎尚书换了家常棉服,坐在榻上,见老妻捧来手炉,黎尚书摆摆手,“不用这个,我还热的慌哪。”
“那我打发人给三郎送去。”黎夫人说的三郎是自家儿子,长子次子皆在外地为官,黎尚书留了小儿子在帝都府当差,也是在自己身边的意思。
见老妻唤来侍女一通吩咐,黎尚书问,“三郎还没回来?”
“他可比你忙。这些天帝都府轮翻的不是检查街上流民百姓屋舍,就是施粥放赈义诊赠药之事,哪天都得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才能回。”黎夫人说,“怎么今年这雪就这么大。”
“是啊,都这么说。”黎尚书道,“咱家也拿出五百银子,打发人买些粮米,捐到天祈寺,让天祈寺的和尚帮着赈济穷人。”
黎夫人与他大半辈子夫妻,知道丈夫这毛病,不信神不信佛的,就是施粥舍药的事才能想到天祈寺。黎夫人说,“与其捐给天祈寺,何不捐给静心庵。这些日子,三皇子妃、永安侯夫人时常去静心庵做善事,也捐了许多米粮。我也去静心庵瞧过,那里账目很清楚的。”
“怎么你们还认得?”黎尚书笑问。
“这有什么不认得的,静心庵可是帝都名庵,里面的师太很会讲经,人也心善。帝都这许多庵堂,都打着积德行善的名号,真正把善行到实处的可不多,静心庵算一家。”
“三皇子妃也常去?”
“当然啦。听人说三皇子妃每年把自己铺子织坊的一成红利拿出来,半成给慈恩会,半成给静心庵,都是用来做善事的。”黎夫人给丈夫倒了盏温水,说,“甭看有些没见识的总诟病三皇子妃出身低,做事真实在,也真心做事。”
黎夫人嘀嘀咕咕的跟丈夫念叨了许多女眷的事。黎尚书的神思一时又远了——
这次三殿下布防冯千户外宅,并没有提前知会他,一丝风声都未漏。
可以理解为是出自保密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保护,但往深一步想,未偿不是三殿下不信他。
所以,纵是自冯千户牵出魏家父子,彻查玄甲卫,黎尚书的心中也并没有太多欢喜。
在官场中驰骋大半生的黎尚书明白,是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了。
三殿下穆安之不是个非常重权力的人,这从一开始三殿下入刑部当差,独选了几件案子调查就能看出来。如果欲揽刑部大权,入手的不是查案,而应该是对刑部人手的掌控。
但,是龙不会总盘着。
三殿下不重权利,可随着三殿下一步步展现才干,获得认可,他并没有刻意收拢人心,但,人心已是情不自禁的转向于他。他并没有要控制刑部,如郑郎中这样的刑部干将已是愿意唯三殿下马首是瞻。
何况,三殿下身边华杜二人皆非等闲,华长史年迈,进取心寻常,那杜长史年轻俊才,要才干有才干,要心机有心机,杜长史是绝不会坐视三殿下安于刑部司这一隅之地的!
真的,是要做决断的时候了。
与三殿下一路,往后势必很难洗脱三皇子的印迹。
若有他意,刑部便是将要厮杀的战场。
因为,哪怕性情温和如黎尚书,也不愿看到刑部大权一丝一丝被皇子吞噬,更不能坐视自己逐渐变成一位空头尚书。
“哎,我跟你说的话你听到没?”黎夫人轻轻推了黎尚书一记,烛光下,一双年华老去却格外温和的眼睛里带着丝丝暖意,“你要没意思,我就把明儿买的粮这么分派了,一半给静心庵送去,一半给天祈寺送去。”
黎尚书颌首,“好。”
*
第二日,下午,刑部。
杜长史抱来半人高的卷宗,胡安黎连忙双手接过,稳稳的放在书桌畔新加的一张短桌上,“今天这么多,可见玄甲卫一案大有进展。”
“趁着节前,怎么也得审出个头绪来。”窗外雪花再起,杜长史这种四季不离折扇的潇洒人也搓搓手站在薰笼前烤火了,“今年这是怎么了,雪一场连着一场,前儿那场刚停,昨儿一宿今儿一天。”
“是啊。听说帝都府第三次往城隍庙拨了救济粮。”
两人正说着话,杜长史望向窗外的眼睛陡然眯起,他一拍胡安黎桌上的卷宗,向外一挑下巴,二人连忙迎了出去。
窗外,一身玄狐大裘的黎尚书撑着伞过来了。
黎尚书未至六旬,在内阁中,这是个正当年的年纪。这位尚书大人自来俭朴,身畔只带一个随从。
二人迎至廊下,黎尚书到廊下收了伞递给随从,一左一右扶住二人,“成天在一处,何需这般多礼。”
胡安黎打起红毡暖帘请黎尚书先行进屋,“大人是来找殿下的么?请大人先喝杯茶暖一暖,学生这就去通传。”
“有劳安黎了。”黎尚书性子温和,说句老实话,实不像刑部堂官儿。不过,这样好性子的上官,底下官员都受惠。即便如杜长史有些挑剔刻薄的性子,也觉着与这位大人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
“这么大冷的天,还劳大人亲自跑一趟,您有什么事,打发人过来说一声,我带暖轿过去接您才好。”
“殿下在衙门向来都是步行,我等更不敢托大。”黎尚书伸手在薰笼上烤了烤,杜长史道,“我劝好几遭了,我说这大冷的天,殿下出入就是坐轿,谁能说什么。殿下偏说轿子里气闷,怎么都不肯。我说殿下也太执拗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殿下的好处,不乐享受。”
两人略说几句话,胡安黎出来请黎尚书进去。
穆安之的屋子并不算暖和,里面陈设固然不简陋,却也绝称不上奢华。想到那日抄捡魏府时所见雕梁画栋、金玉摆设、古朴高雅、茅屋草舍,无不是无数金银堆。穆安之这里则透着一股坦荡的舒适。
花几上几盆天青色瓷花盅的娇白水仙伸展着叶脉,开的更好,屋中甜香袅袅。
小易捧上茶来,黎尚书道谢接了。
“大人冒雪前来,可是有什么要紧事?”穆安之问。
黎尚书看小易一眼,穆安之道,“小易你出去看看,折几枝梅花回来插瓶。”
小易躬身退下。
穆安之以为黎尚书是有什么机密事单独同他说,的确,也是机密事,只是,出乎穆安之意料。
因为,黎尚书放下茶盏,郑重起身,神色之肃穆,令穆安之心内发悬。继而,黎尚书自袖中取出一叠文书,几乎是庄严的放到穆安之面前。
穆安之取来看过,是数张黎尚书盖好大印的空白搜查令,穆安之真的懵了,他不解的看向黎尚书,黎尚书正色道,“刑部许多案件,需要临机而断。以后再有任何案情任何事件,臣与殿下一同担当!”
要说心中没有震动是假的,甚至,穆安之隐隐有一种明白什么却又不太明白的感觉。他的眼神露出疑惑与思索,黎尚书后退两步,对穆安之郑重一礼,恭敬退下。
站在窗前,穆安之望着黎尚书的背影渐渐走出院落,风雪一重又一重的落下,檐角、树梢、庭前、廊下……
偶尔不知哪里来的一阵朔风,吹动檐角六角铜铃,发出一阵阵清越悠远的铃声,铃铃,铃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