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bao.net,北路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山水间更难。”
也有法子,芥子园画传讲:“画俗去俗,无他法,多读书。书卷之气上升,俗气自降。”中野孝次这时说:“这里所说离俗之法,乃是与生活方式和心里状态都有联系。除非整个心灵都澄明净化了,否则就不可能孕育出离俗的千古吟唱。”
这叫心在市井,心游尘外。当然,人要脱俗先得心游尘外,否则,别说费劲读书追求超然物外,便是唾手可得,他也未必肯换这种心境。因为他的画变钱容易,在市场好卖。
六、人脱俗与画脱俗
脱尽纵横习气,是对文人画家极高的赞誉。“不管你作画的技艺是何等精湛,只要在你的画中流露出一星半点的尘俗恶气,就得不到文人墨客如此的赞赏。”清贫思想中介绍的日本古代画家池大雅确如其名,从他的传闻中道出了什么是大雅,怎么才能大雅。
池大雅虽然一生平静安定却是极有风采的人物,先说他买书不成便捐钱。他在书店发现一部石刻十三经,索价一百贯,他回去攒了许久,钱够了,拿到书店去买书,书己没有了。于是他将钱分成十份,不具名捐送了神社。他认为钱既是准备了来买书的,书不在了,钱就没用了。这里有几个意思,一是大雅淡然视钱,随手处置,因为他在家的时候,钱就是随手扔在地上,有人来收粮款,他让来人自己从包里拿,他不过手钱,说是清高,也许只是淡然。二是他专款专用,不以为可挪作他用,这样想,也许有点弱智,其实,艺术大家专心于某一艺术领域,对于常态常理经常不如常人明智这也是常事,不以为忤。也许正因为他对日常之事不分心,才能那样成大器,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才能使自己的画品从气韵格调上胜人。一个于钱财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毕竟无法豁达。据说有例外,但也许那是艺术上别的长处,未必能是豁达。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我国近代学者吴宓先生。回忆他的文章中写道:吴宓根本不善理财,他的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轻易就被人拿仅值六元的小闹钟换去,他的工资发下来,经常被这个三十那个五十用去“一次,一个张姓之人,谓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二百元住院费,吴凑足交付。不日,此张复来,称学生需开刀,更需医疗费。”并拿出一张纸念那位学生的求援信。其实,那是一片空白纸。学衡派领袖国学大师,如此受骗?但他从不在意。还有一位朋友谈起台湾法学界泰斗张某,工资收入也是被司机报花帐巧夺豪取。也许到现在,这类人统统被视作怪物。其实当时也不入流。所以记述大雅的文章名为近世畸人传。
也唯有这类人,不在琐事上使心计,方能使作品“无一点俗恶之气。”“飒飒然有出尘之思者。”
不过,就像这类人不入时眼一样,其作品也不被时人所重。
七、舍身旅途
“让心灵在原野中暴晒,让自然的清风吹过我的身体。”这是清贫思想的作者倾慕的芭蕉在原野纪行中的开端。他决心在飘泊中结束人生之旅。芭蕉“始以旅人为我名”“无能无艺,只系此一道”无能艺是自谦,不然我们也看不到这话。但他以旅人为名,只系此一道的说法是唯有热爱游行,飘泊的人方能说得出的。
这种行旅是什么?那不是你去过什么地方,有的商人经商走过天南地北,唐代的丝绸之路,晋商的商路,都是远涉万水千山,但他们都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旅人,你从他们遗留的只言片语也能看出他们的心境所在全然不同。在清贫思想中道及的旅行是苦焦的,艰难的,所以清贫打头笼罩全文。这种旅行叫做舍身旅途完成与自然的对话。“所谓舍弃自身小我,委身于遍及自然的大宇宙之道。”
这种旅行更准确地说当称为飘泊。不能做生意附带,不能有人接待有人相陪,甚至不能坐飞机,不能坐豪华车,不随旅游团,不能走旅游路线,甚至不能买门票,拥挤着去看什么景点。那是一种消费,那时候,你是挥霍者,消费者,恰恰不是旅行者,不是飘泊者。消费者容易做到,只要有可供消费的资金,别的不愁学。而行者,漂泊者虽然可以不名一文,但却极难做的,称得上这种称号的凤毛麟角。徐霞客对真山大川的真知灼见出至对自然的疯狂热爱,李白用浪迹天涯寄托浪漫情怀,王维与自然化为一体,空明澄清,姚鼐冰雪天登泰山的执著,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那种专注无杂念。现代还有漾溢着飘泊精神的艾芜老,一次南行记意犹未尽,还有把青春与生命都投入大西北荒漠中的余纯顺。以及三上南极、五上北极、三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女子李乐诗,都是极好的诠释。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外化到与自然的对话中。
这种旅行是实现一种旅人生涯“赶路是我们的命运”[胡风语]哪怕只是一个阶段,也是不能忽略生涯二字。拜仑将生存的感觉放在这儿“生活的伟大目的就是感觉,感觉我们的生存,正是这种不甘寂寞驱使我们去旅行去充分而敏锐地感觉各种各样的追求。”
这种浪迹天涯追求的不是旅游点的目的,而是整个过程,舍身旅途,途字不可少,省略了过程,那种旅游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快餐式的,跟在尖声尖气的喇叭筒后傻跑的限时参观,缺少与自然的交流,缺少一种心理酝酿,缺少自己感觉,缺少追求与思索,充其量只是别有一种风味的消费。在这种状态下便写点游记之类,也无非表明你去过何处,对别人而言只是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声音。所以,游记写了千千万,徐霞客还是遮盖不住。南行记光彩依然。
当然,清贫不是贫穷,艰难也只是物质,旅人生涯并非苦行僧。中野孝次说:为什么记载人生间一次艰难旅程的小书[指芭蕉的奥之细道]会变得如此充满风雅情趣?芭蕉所走过的路自然也变得富韵致而有意味,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外化使然。
首先因为如此选择本身就需要放弃尘俗生活,能做出这种决择的人一定是胸中真有风雅的大脱俗人,这样的人不管旅行还是别的一定有一种诗意的追求与感受。李乐诗称之为“不断地刺激生活,会使你的生命富有弹性。”这样的旅人生涯便是寂寞也不是营禄之辈所想的寂寞。因此,那些水经注永州八记,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终南山,山居秋暝,登泰山记,南行记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才能让多少代人倾倒,而且人们再走过这些地方或者类似风光,都会附上他们的情调与你做伴。情趣有大有小,这些是生命的大情趣,它更能持久。
八、脱掉些繁文缛节
参加某一类婚礼,常遇到一种烦躁:无谓而漫长的等待,千篇一律的程序,无聊的客套,等等,明知道这顿饭吃得累极了,可是还不可不吃。这次烦了,下次还去,这类婚礼不是感情上的需要,而是礼尚往来,但人们也并非因为感觉不好而杜绝这类活动。人生许多礼仪活动,不是发至内心的需要,而是一种社交活动,一种对社会集团认同的方式,一种塑造社会形象的举止。
除了这明摆着看得见的,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清贫思想中这样说“到处都有看不见的礼仪存在,”人们一项一项地做迎合社会关系的行为,组成的总和才大,就像一张大网密密织来才能坐镇一位大蜘蛛。
可是倘若不做蜘蛛呢,也就不需要这么大的网了。网多了功能多,却也束缚自己。“无论是日常生活、交际、服装、交友各方面都有无形的框框约束。既不是法律所定,也不是制度所为,而是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约定。如果你不遵守,就会被抛出社交权。”最严重的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种不能承受的窒息,造成最大悲剧。
“世间礼仪皆难避免。若不能忽视俗世礼仪,必欲遵行,则愿多身苦,而心难闲”;即使没有安娜式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追求,想享有平常心境的自由,也难以实现“一生势必为小节琐事所拘,徒然度过”
这种生活,不仅对于市民阶层如此,对于现代知识阶层,比如最新出现的白领也未能免疫。有人这样形容他们的生活,手里拿着同样的信用卡,到同一类俱乐部,如“巴黎春天”看同样几本杂志,时尚风采,用同样的风采,进行着同样的时尚活动。他们把形式化的时尚当成了个性思维。这是一种崭新的礼仪,他们彬彬有礼地遵循着。他们同样心难闲,被人称作:除了酣睡时之外没有自由。
然而,他们却似乎是社会的先锋,先卫,他们的今天影响着大众的明天。难道人们只能将世间礼仪变换花样地进行,永远为小节琐事所拘,日暮途远,永无出头之日?
中野孝次在现代日本开出的方子是:“放下诸缘”所谓放下诸缘,也许就是不为评价活,不为舆论活,不为领导活,不为邻居同事活,只听从心灵召唤,就像兼好说的那样:“毁之不以为苦;誉之亦不足为闻。”
“不理会俗世间的繁复义理和规范,只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灵魂的平安而活。”话虽好说,事却极难做,或者被人说成疯子,或者被人说成傻子,或者被人说成昏昧无情,那对于放不下诸缘的耳朵来说,都是难听极了的。
承受不了的人,就得继续承受繁文褥节的礼仪。
九、寻找寂寞
写下这个题目显然就不合时代潮流,据说现在已经到了地球村的时代,全体人类像生存在一个村落中。然而,寂莫却又是现代病,在这么大的一个村落中寂寞,茫茫人海中竟然有一种不能自拔的寂寞,于是流行歌手声嘶力竭地吼“我的心寂寞无奈”时,似乎博得到许多人的同感。人们急切要摆脱寂寞。可是,你透过舞台上那做作的表情,会发现他一点不寂寞。其实,真正的寂寞是需要心境需要层次的。许多吼叫着寂寞的其实是无聊。不过,现代人怕寂寞,这倒是不争的识见。
然而,确实曾有人寻找寂寞。而且是在那种似乎信息很不发达,非寂寞不可的古代。“孤独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是那个中野孝次的说话。他举了本世纪初日本一位僧人西行为例,西行有时候很喜欢这种寂寞无一人的境界。他这样唱:
山村无人访
若无寂寞
岂堪居住
真不得了,我读到这一句时,忍不住击掌叫绝,这样的见地,可以下酒。当然,要论意境,也许黄庭坚的更美些: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连春天都寂寞得无路可走,可见人的状态。这时候的寂寞,应是一种禅境,一种摒弃烦燥领略天地人真谛的境界,这时候的心跳不是那种血往头上涌的心跳,而是与天地一脉相通的没有杂音没有异常的律动。没有过这种独行寂寞的人生如何理解得了清静两字。采菊东篱下,陶潜是从热闹的宦海中退避回乡村后,悠然见南山的。四十岁后隐居蓝田的王维,领略隐士与居士的双重空寂。风流倜傥的李叔同削发为僧循入空门,这才多了一个手持经卷远离红尘的弘一法师。宁静以致远,就连胸怀治国平天下壮志的林则徐都很欣赏这种境界。尤其是王维,他对寂寞的感受充满了灵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此静穆旷达,没有寂寞心态哪儿体察得到?论此,还是中国清流要更久远幽深。中野孝次道不及是他的大憾。
“无他,以孤独一个为善”这种寂寞的境界确是需要寻求的,中野孝次认为这是深入人生后的心灵孤独,是随着觉醒之心来的。这可不是谁都可以轻而易举悟出得到的。前面所道及的几位寂寞中人都是在修远的漫漫之路上苦苦求索才有了自己新的境界的。
追寻这种寂寞需要坚强的精神支柱,猪八戒为什么在西行路上常常叫嚷着要回高老庄,他就是不能忍受寂寞,迷恋红尘生活。人存了红尘念头,碌碌而忙,当然也就不寂寞了。也就不需要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要获得孤独感难免与群体隔绝,然而群居又是人类远古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象之一。于是在寂寞中难免有一种热切的盼望之心,亟盼有一个高山流水的知音同自己共同领受寂寞情趣。这种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便附在自然物中。西行与松树的感情是真挚的,甚至怕自己云游四方后,松树会孤独。诗人体会得到这种情谊,我们的辛弃疾也曾问松我醉何如?而黄庭坚似乎更声音大些,要把春天唤来与自己同住。寂寞中容易与自然相亲相近相通气。不管这种寂寞是有意寻找的还是被迫的,只要你有一颗诗人的心。
我所在的地区有一座绵山,唐代曾有一位高僧创建禅林。近代破败了,那些年山上破庙里有一个和尚每天用胳膊反复磕树,从前,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练功,现在细想,绵山常年难得有几人去,这种与树的碰撞难道不是一种交流方式?只是他采取了一种更加寂寞的硬性语言。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
于山水间更难。”
也有法子,芥子园画传讲:“画俗去俗,无他法,多读书。书卷之气上升,俗气自降。”中野孝次这时说:“这里所说离俗之法,乃是与生活方式和心里状态都有联系。除非整个心灵都澄明净化了,否则就不可能孕育出离俗的千古吟唱。”
这叫心在市井,心游尘外。当然,人要脱俗先得心游尘外,否则,别说费劲读书追求超然物外,便是唾手可得,他也未必肯换这种心境。因为他的画变钱容易,在市场好卖。
六、人脱俗与画脱俗
脱尽纵横习气,是对文人画家极高的赞誉。“不管你作画的技艺是何等精湛,只要在你的画中流露出一星半点的尘俗恶气,就得不到文人墨客如此的赞赏。”清贫思想中介绍的日本古代画家池大雅确如其名,从他的传闻中道出了什么是大雅,怎么才能大雅。
池大雅虽然一生平静安定却是极有风采的人物,先说他买书不成便捐钱。他在书店发现一部石刻十三经,索价一百贯,他回去攒了许久,钱够了,拿到书店去买书,书己没有了。于是他将钱分成十份,不具名捐送了神社。他认为钱既是准备了来买书的,书不在了,钱就没用了。这里有几个意思,一是大雅淡然视钱,随手处置,因为他在家的时候,钱就是随手扔在地上,有人来收粮款,他让来人自己从包里拿,他不过手钱,说是清高,也许只是淡然。二是他专款专用,不以为可挪作他用,这样想,也许有点弱智,其实,艺术大家专心于某一艺术领域,对于常态常理经常不如常人明智这也是常事,不以为忤。也许正因为他对日常之事不分心,才能那样成大器,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才能使自己的画品从气韵格调上胜人。一个于钱财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毕竟无法豁达。据说有例外,但也许那是艺术上别的长处,未必能是豁达。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我国近代学者吴宓先生。回忆他的文章中写道:吴宓根本不善理财,他的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轻易就被人拿仅值六元的小闹钟换去,他的工资发下来,经常被这个三十那个五十用去“一次,一个张姓之人,谓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二百元住院费,吴凑足交付。不日,此张复来,称学生需开刀,更需医疗费。”并拿出一张纸念那位学生的求援信。其实,那是一片空白纸。学衡派领袖国学大师,如此受骗?但他从不在意。还有一位朋友谈起台湾法学界泰斗张某,工资收入也是被司机报花帐巧夺豪取。也许到现在,这类人统统被视作怪物。其实当时也不入流。所以记述大雅的文章名为近世畸人传。
也唯有这类人,不在琐事上使心计,方能使作品“无一点俗恶之气。”“飒飒然有出尘之思者。”
不过,就像这类人不入时眼一样,其作品也不被时人所重。
七、舍身旅途
“让心灵在原野中暴晒,让自然的清风吹过我的身体。”这是清贫思想的作者倾慕的芭蕉在原野纪行中的开端。他决心在飘泊中结束人生之旅。芭蕉“始以旅人为我名”“无能无艺,只系此一道”无能艺是自谦,不然我们也看不到这话。但他以旅人为名,只系此一道的说法是唯有热爱游行,飘泊的人方能说得出的。
这种行旅是什么?那不是你去过什么地方,有的商人经商走过天南地北,唐代的丝绸之路,晋商的商路,都是远涉万水千山,但他们都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旅人,你从他们遗留的只言片语也能看出他们的心境所在全然不同。在清贫思想中道及的旅行是苦焦的,艰难的,所以清贫打头笼罩全文。这种旅行叫做舍身旅途完成与自然的对话。“所谓舍弃自身小我,委身于遍及自然的大宇宙之道。”
这种旅行更准确地说当称为飘泊。不能做生意附带,不能有人接待有人相陪,甚至不能坐飞机,不能坐豪华车,不随旅游团,不能走旅游路线,甚至不能买门票,拥挤着去看什么景点。那是一种消费,那时候,你是挥霍者,消费者,恰恰不是旅行者,不是飘泊者。消费者容易做到,只要有可供消费的资金,别的不愁学。而行者,漂泊者虽然可以不名一文,但却极难做的,称得上这种称号的凤毛麟角。徐霞客对真山大川的真知灼见出至对自然的疯狂热爱,李白用浪迹天涯寄托浪漫情怀,王维与自然化为一体,空明澄清,姚鼐冰雪天登泰山的执著,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那种专注无杂念。现代还有漾溢着飘泊精神的艾芜老,一次南行记意犹未尽,还有把青春与生命都投入大西北荒漠中的余纯顺。以及三上南极、五上北极、三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女子李乐诗,都是极好的诠释。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外化到与自然的对话中。
这种旅行是实现一种旅人生涯“赶路是我们的命运”[胡风语]哪怕只是一个阶段,也是不能忽略生涯二字。拜仑将生存的感觉放在这儿“生活的伟大目的就是感觉,感觉我们的生存,正是这种不甘寂寞驱使我们去旅行去充分而敏锐地感觉各种各样的追求。”
这种浪迹天涯追求的不是旅游点的目的,而是整个过程,舍身旅途,途字不可少,省略了过程,那种旅游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快餐式的,跟在尖声尖气的喇叭筒后傻跑的限时参观,缺少与自然的交流,缺少一种心理酝酿,缺少自己感觉,缺少追求与思索,充其量只是别有一种风味的消费。在这种状态下便写点游记之类,也无非表明你去过何处,对别人而言只是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声音。所以,游记写了千千万,徐霞客还是遮盖不住。南行记光彩依然。
当然,清贫不是贫穷,艰难也只是物质,旅人生涯并非苦行僧。中野孝次说:为什么记载人生间一次艰难旅程的小书[指芭蕉的奥之细道]会变得如此充满风雅情趣?芭蕉所走过的路自然也变得富韵致而有意味,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外化使然。
首先因为如此选择本身就需要放弃尘俗生活,能做出这种决择的人一定是胸中真有风雅的大脱俗人,这样的人不管旅行还是别的一定有一种诗意的追求与感受。李乐诗称之为“不断地刺激生活,会使你的生命富有弹性。”这样的旅人生涯便是寂寞也不是营禄之辈所想的寂寞。因此,那些水经注永州八记,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终南山,山居秋暝,登泰山记,南行记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才能让多少代人倾倒,而且人们再走过这些地方或者类似风光,都会附上他们的情调与你做伴。情趣有大有小,这些是生命的大情趣,它更能持久。
八、脱掉些繁文缛节
参加某一类婚礼,常遇到一种烦躁:无谓而漫长的等待,千篇一律的程序,无聊的客套,等等,明知道这顿饭吃得累极了,可是还不可不吃。这次烦了,下次还去,这类婚礼不是感情上的需要,而是礼尚往来,但人们也并非因为感觉不好而杜绝这类活动。人生许多礼仪活动,不是发至内心的需要,而是一种社交活动,一种对社会集团认同的方式,一种塑造社会形象的举止。
除了这明摆着看得见的,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清贫思想中这样说“到处都有看不见的礼仪存在,”人们一项一项地做迎合社会关系的行为,组成的总和才大,就像一张大网密密织来才能坐镇一位大蜘蛛。
可是倘若不做蜘蛛呢,也就不需要这么大的网了。网多了功能多,却也束缚自己。“无论是日常生活、交际、服装、交友各方面都有无形的框框约束。既不是法律所定,也不是制度所为,而是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约定。如果你不遵守,就会被抛出社交权。”最严重的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种不能承受的窒息,造成最大悲剧。
“世间礼仪皆难避免。若不能忽视俗世礼仪,必欲遵行,则愿多身苦,而心难闲”;即使没有安娜式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追求,想享有平常心境的自由,也难以实现“一生势必为小节琐事所拘,徒然度过”
这种生活,不仅对于市民阶层如此,对于现代知识阶层,比如最新出现的白领也未能免疫。有人这样形容他们的生活,手里拿着同样的信用卡,到同一类俱乐部,如“巴黎春天”看同样几本杂志,时尚风采,用同样的风采,进行着同样的时尚活动。他们把形式化的时尚当成了个性思维。这是一种崭新的礼仪,他们彬彬有礼地遵循着。他们同样心难闲,被人称作:除了酣睡时之外没有自由。
然而,他们却似乎是社会的先锋,先卫,他们的今天影响着大众的明天。难道人们只能将世间礼仪变换花样地进行,永远为小节琐事所拘,日暮途远,永无出头之日?
中野孝次在现代日本开出的方子是:“放下诸缘”所谓放下诸缘,也许就是不为评价活,不为舆论活,不为领导活,不为邻居同事活,只听从心灵召唤,就像兼好说的那样:“毁之不以为苦;誉之亦不足为闻。”
“不理会俗世间的繁复义理和规范,只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灵魂的平安而活。”话虽好说,事却极难做,或者被人说成疯子,或者被人说成傻子,或者被人说成昏昧无情,那对于放不下诸缘的耳朵来说,都是难听极了的。
承受不了的人,就得继续承受繁文褥节的礼仪。
九、寻找寂寞
写下这个题目显然就不合时代潮流,据说现在已经到了地球村的时代,全体人类像生存在一个村落中。然而,寂莫却又是现代病,在这么大的一个村落中寂寞,茫茫人海中竟然有一种不能自拔的寂寞,于是流行歌手声嘶力竭地吼“我的心寂寞无奈”时,似乎博得到许多人的同感。人们急切要摆脱寂寞。可是,你透过舞台上那做作的表情,会发现他一点不寂寞。其实,真正的寂寞是需要心境需要层次的。许多吼叫着寂寞的其实是无聊。不过,现代人怕寂寞,这倒是不争的识见。
然而,确实曾有人寻找寂寞。而且是在那种似乎信息很不发达,非寂寞不可的古代。“孤独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是那个中野孝次的说话。他举了本世纪初日本一位僧人西行为例,西行有时候很喜欢这种寂寞无一人的境界。他这样唱:
山村无人访
若无寂寞
岂堪居住
真不得了,我读到这一句时,忍不住击掌叫绝,这样的见地,可以下酒。当然,要论意境,也许黄庭坚的更美些: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连春天都寂寞得无路可走,可见人的状态。这时候的寂寞,应是一种禅境,一种摒弃烦燥领略天地人真谛的境界,这时候的心跳不是那种血往头上涌的心跳,而是与天地一脉相通的没有杂音没有异常的律动。没有过这种独行寂寞的人生如何理解得了清静两字。采菊东篱下,陶潜是从热闹的宦海中退避回乡村后,悠然见南山的。四十岁后隐居蓝田的王维,领略隐士与居士的双重空寂。风流倜傥的李叔同削发为僧循入空门,这才多了一个手持经卷远离红尘的弘一法师。宁静以致远,就连胸怀治国平天下壮志的林则徐都很欣赏这种境界。尤其是王维,他对寂寞的感受充满了灵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此静穆旷达,没有寂寞心态哪儿体察得到?论此,还是中国清流要更久远幽深。中野孝次道不及是他的大憾。
“无他,以孤独一个为善”这种寂寞的境界确是需要寻求的,中野孝次认为这是深入人生后的心灵孤独,是随着觉醒之心来的。这可不是谁都可以轻而易举悟出得到的。前面所道及的几位寂寞中人都是在修远的漫漫之路上苦苦求索才有了自己新的境界的。
追寻这种寂寞需要坚强的精神支柱,猪八戒为什么在西行路上常常叫嚷着要回高老庄,他就是不能忍受寂寞,迷恋红尘生活。人存了红尘念头,碌碌而忙,当然也就不寂寞了。也就不需要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要获得孤独感难免与群体隔绝,然而群居又是人类远古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象之一。于是在寂寞中难免有一种热切的盼望之心,亟盼有一个高山流水的知音同自己共同领受寂寞情趣。这种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便附在自然物中。西行与松树的感情是真挚的,甚至怕自己云游四方后,松树会孤独。诗人体会得到这种情谊,我们的辛弃疾也曾问松我醉何如?而黄庭坚似乎更声音大些,要把春天唤来与自己同住。寂寞中容易与自然相亲相近相通气。不管这种寂寞是有意寻找的还是被迫的,只要你有一颗诗人的心。
我所在的地区有一座绵山,唐代曾有一位高僧创建禅林。近代破败了,那些年山上破庙里有一个和尚每天用胳膊反复磕树,从前,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练功,现在细想,绵山常年难得有几人去,这种与树的碰撞难道不是一种交流方式?只是他采取了一种更加寂寞的硬性语言。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编者按 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保有自我独立的意识不被干扰,很难。但是有人做到了。 读书若此,羡慕。